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颜回“偸”吃饭的故事

孔子颜回故事

颜回“偸”吃饭的故事, 在吕氏春秋和孔子家语的记载有一些出入。两个故事虽然大体上是一样,但是其中的细节却所要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吕氏春秋文中孔子并不信任颜回而孔子家语中却说孔子对颜回是非长信任的。其中我以前喜欢吕氏春秋所表达的内容,那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孔子家语的关系。看到了孔子家语后, 反而觉得吕氏春秋太简单化了。而在孔子家语内更能表现出孔子的智慧, 尤其是他的判断力。其中更表现出他对颜回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心。在孔子家语更加能够把这些表现出来。

不管是那一个板本,这段故事的主题还是一样:

有很多事情并不可以靠表面的资料来做判断。如果我们总是靠表面的资料来处理事情, 恐怕往往都会出错。凡是遇到有疑问的时,不要猜。马上问清楚或查清楚, 不要冤枉别人。

让我们看看原文:

吕氏春秋:

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zhēn],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jue2]取其甑[zeng1]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ye4]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孔子家语: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di1]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chóu]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其中故事的要点是在於颜回“偷”吃饮而被人看见。当孔子探试他的时候, 他的回答却是非常的合理。而孔子也觉得他的坦诚根本毫无虚伪或者是装佯。而在那个情况下颜回根本不必不打自招的说他吃了饭。所以我认为孔子的定论是很合情理和推测。

把这个故事的主题应用在我们的目常生活是最适当不过了。请问问自己是否逞经误解了多少人? 你自问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下定论吗? 或是先在心里做了一个定论而永远不去查出真像? 我看一般人都是后者居多! 要做到孔子的那个地步我着还要多多的修养呢!